联系电话 : 13466607234 北京收卡网
761人
已阅读

如何把10亿变成100亿,我们钱就是这样贬值的

来源:北京收卡网      类别:收卡产品, 资讯快报      发布时间:2016-06-13

北京收购购物卡:TEL:134-6660-7234   QQ:10844-01021   http://www.shouka123.com/

交易方式多样,透明、安全、银行柜台、ATM机直接转帐,及时到帐,并为客户严格保密,上门取卡,方便客户!

转自微信公众号:吴晓波频道(wuxiaobopd)

作者:巴九灵

近几年,有一个数据常常被用来说明中国的钱印得太多了,那就是广义货币M2。比如2015年末M2余额为139.23万亿元,相较之下,GDP要少得多,只有67.67万亿元。

大家就会说:看,M2都已经是GDP的两倍了,货币太多了,实体经济又不好,于是钱一会流窜到股市,导致股市暴涨暴跌,一会又流入房地产,把房价抬起来了。

但如果我们问,到底这么多钱是怎么来的?可能很多人就会回答,这是央行开足马力印钞票的结果,甚至新闻报道时,也都会配上印钞机哗哗地印钞票的画面。

实际上,货币投放并不是这么回事。现在社会上流通的现金,包括纸币和硬币,其实只有6万亿左右,仅占了广义货币的5%不到,比例很小。其他的部分,其实主要体现在银行系统的数字上,其中的大部分是通过不断存款、贷款的过程创造出来的。

让我们来举个例子:

在一个市场上,老百姓手里有10亿人民币的财富,大家平时会把钱存到银行里吃利息,需要用钱的时候再取出来。但银行积累存款后,也不能让这一大笔钱全都躺在金库里,他们必须把钱贷出去,赚取一个利差。

但银行也不能全部都贷出去,他们要留下一部分,来应对平时老百姓的提款要求。应该留多少呢?整个银行系统的人坐在一起商量,经过长时间的估算、验证后发现一个基本比例,这个比例就叫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。

存款准备金率,换句话说就是一笔钱存到银行,银行按比例拿出其中一部分再存到中央银行,剩下的部分可以拿出去贷款。假如存款准备金率是10%,那么银行拉到了10亿的存款,1亿需要存到央行,剩下的9亿可以拿去放贷。

注:中国在2016年2月最新一轮降准后,大型金融机构存准率为16.5%,小型金融机构13%,此处为计算方便,采用10%。

这笔9亿元的贷款,由银行借给一家A企业,A企业拿到了这笔存款,其中4亿用来支付供应商欠款,剩下5亿暂时还用不到,于是又存进银行。而供应商拿到了4亿元,花掉了5000万向从房地产开放商手里买了几套房子,剩下的3.5亿也再次存进了银行。而房地产开发商拿到了5000万,也是把钱存进了银行。

到这里,我们发现,这一笔9亿元的贷款,又通过各种存款的方式回到了银行手里。银行继续提取10%作为存款准备金存进了央行,剩下的90%,即8.1亿,又拿出去放贷了。

这一次来贷款的是B公司,情况也差不多,一部分拿去支付各种款项,一部分以活期存款形式存在银行备用。这8.1亿最后也都是以存款形式回到了银行手里。

银行再一次提取10%准备金,剩下的继续拿来放贷。如此不断地循环:

第一轮10亿存款,其中9亿放贷;

第二轮9亿存款,其中8.1亿拿来放贷;

第三轮8.1亿存款,7.29亿拿来放贷

……

到最后,一轮又一轮存、贷、存、贷,创造出来远远高于10亿元的货币使用量,那么货币到底会达到多少呢?在完美的情况下,总金额是10亿元 /10%=100亿元。

总货币=基础货币/存款准备金率

以上是经过简化的例子,而现实中银行的数量、企业的数量要多得多,但本质上的道理是一样的。而公司A、公司B以及供应商,或者其他人可能会将部分现金在手中,这笔钱就退出循环体系,但这些钱从体量上而言并不会太大,因为大家总是不希望把太多钱放在自家保险柜里,这样就是白白地承受通胀,坐等货币贬值了。

那么看到这里,你也应该明白了,这一套制度是货币的“乘数放大效应”。决定整个市场上总货币量的因素有两点:第一点是存款准备金率,第二点是基础货币的数量。

如果存款准备金率降低了,那么就意味着货币的乘数效应增强了,市场上能用的钱就多了。所以,每当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时候,财经新闻都在播报,央行又向市场放水了几千亿之类的消息,道理就在于此。

如果基础货币增加了,在存款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,整个市场的货币总量也会整体性地放大。比如从2001年开始,中国的外贸生意做得很好,积累了金额巨大的外汇储备,而在中国个人是不能持有大量外汇的,外汇都在银行换成了人民币,这些增加的基础货币就通过一次次的存贷,流通在我们的货币体系中。

想知道美国人为何能享受到低物价吗?关注腾讯财经微信公号(financeapp),回复关键字“美国物价”,就可以看到答案啦。

版权保护声明:腾讯财经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,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,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,请作者和bigson(微信)联系。

免责声明: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,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

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:腾讯财经(financeapp)。